最後更新日期:2023年05月11日
覺得自己平常欠缺「講重點」的能力,因此趁著有活動時買下這本觀望很久的書。
「摘要力」指的是抓住資訊重點,因應狀況簡潔且有邏輯的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。
「摘要力」是什麼?簡單來說就是要找到「臨死前最想說的話」
試想,你躺在病床上剩最後一口氣,最後向家人說的話絕對是精簡再精簡。總不可能把冰箱的布丁還沒吃完、這輩子還沒聽過五月天的演唱會…這種無關緊要的事還掛在嘴邊。
如果你曾經有過講了一大堆、或是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時被對方說「所以重點是什麼?」那就表示你可能缺少「摘要力」
增強摘要力的三步驟
摘要力強的人會「刪去9成內容」因為只要有剩下1成的內容對方就能理解。
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,增強摘要力的三步驟:收集資訊、整理資訊、表達資訊。
- 收集資訊:收集必要資訊,提高摘要的精準度。
- 整理資訊:將資訊分類,為資訊創造優先順序。
- 表達資訊:將資訊簡潔的傳達給對方,可以善用「關鍵字」與「數值」增加具體性。
什麼細節都要說的人就是典型的「不擅長摘要的人」大多數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會想著要多講一點(我也是)其實這表示發話者自己「並不理解重點在哪裡」因為缺乏自信,所以會想拼命去堆疊辭句,最後的結果就是兜兜轉轉還是講不到重點。
另一個原因是發話者並沒有處理、統整資料,只是一股腦的將資訊全部塞給別人,才會導致講了一大堆,聽的人都覺得沒有講到重點。
累積大腦中的資料
另外作者也提到,假如看了一場電影、或是追完一部劇,腦袋一片空白、不知道要說什麼的人則是「缺乏輸入能力」如果想加強摘要力,也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輸入能力(資訊收集能力)
簡單來說,就是「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」平常要多看、多寫、多讀,很多人都只是拼命學習「技術」「技巧」方面的東西,卻沒想到自己腦中所儲存的「資料不足」如此一來能力再怎麼高超,也是空口說白話。
舉例來說,你一直研究怎麼煮出美味的料理,不斷學習增進切菜、掌握火侯能力,但是要你實際煮出來時才發現你不只沒有食譜,就連冰箱也是空空如也,根本沒有食材。
我再舉另一個例子,很多人會去考日文檢定,為了考到N1不斷複習、死背歷屆考題,或是去補習班學怎麼一年考過N1的「考試技巧」,但是一旦要你實際跟日本人對話、卻怎麼也說不出來,這就是標準的只有技術,而沒有實戰經驗。
傳達資訊給別人
說到底「技術」「技巧」可以學習,但要將這些所學的東西發會到最大效益,還是要看自身是否有累積足夠的作品與閱歷,我想這就是作者所提到的「資訊」
因此當你看很多書籍、很多電影後,腦袋一定充滿了大量資訊(收集資訊)
接下來必須做到「判斷資訊必要與否」「將資訊分門別類」「為資訊制訂優先順序」(整理資訊)
不管你的閱歷有多廣、看過的作品有多少,不懂的向他人傳遞僅僅是自己儲存著、放著不用那就不具任何價值(表達資訊)
所以作者說資訊必須以「訴說」「寫作」的方式傳達給他人或社會,在幫助到某人的瞬間才會產生價值。
有些人可能覺得我就想自己嗨,自己變的厲害不想跟其他人分享不行嗎?我以前也是這樣,最後變成「自我滿足」我認為自己很厲害,實際上我一點也不厲害。
而在我自我滿足的當下,我根本不會想分享任何東西給別人(懶)最後什麼也沒產出。實際上在我得到最多收穫的階段是我開始分享、表達資訊給別人的時候,因為在表達的同時我的腦中會開始進行「摘要力」的練習。
總結:摘要力實戰
收集資訊:我看了一部電影或動畫、漫畫想推薦給別人。
整理資訊:為了寫心得我上網蒐集該作品的資料、訪談等等,避免傳遞的資訊錯誤。
表達資訊:寫成心得分享給別人。
原來我平常就在做摘要力的練習。
不過我目前在整理資訊的部分有點卡關,往往為了將作品資訊一口氣傳達給讀者,寫了很多其實可以不必放上去的資訊所以「判斷資訊必要與否」「將資訊分門別類」「為資訊制訂優先順序」是我優先要學習的東西,學會內容極簡。
如何判斷自己寫的是不是幹話/多餘的資訊?寫完一篇文章後把那些看似可有可無的資訊、句子刪掉,如果不影響整個文章想表達的內容,那麼刪掉的那些就是幹話。
作者說可以試著在推特練習(推特貼文限定280字)將每部作品、文章的感想濃縮在一則貼文內。
最後,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寫的是重點還是幹話滿滿,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寫出來分享,只要讓別人覺得有幫助,那就一定有寫到重點,亂槍打鳥也能命中目標,重點是累積多寫多看的實戰經驗,久而久之就能發現自己越來越能抓到重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