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問我最近看過最瘋、最讓人「不舒服」、卻又推薦的漫畫是哪部?那我會求你們去看這套《恐懼症》。
看完你一定會想:「馬的,有病喔?」
《恐懼症》作品簡介
《恐懼症》是由搞笑漫畫家原克玄編劇,與同為漫畫家的後藤雪子繪製。共收錄15篇以不同「恐懼癖性」為主題的短篇驚悚作品集。
這套漫畫由臉譜出版,一共有三集,是三本綁在一起賣的形式。



每一篇的主角都有難以啟齒的恐懼,例如,有人怕密閉空間、有人怕高個子、有人怕氣味、怕縫隙、怕別人靠得太近……這些聽起來好像只是小小的不便,但在故事裡卻被放大到荒謬,這些恐懼就像潛藏的種子,慢慢發芽、成長,最後變成吞噬主角自我的怪物。
不靠鬼怪與血腥,卻讓人背脊發涼
這部漫畫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對「恐懼」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詮釋。
赤裸又惡趣味的攤開人心深處的慾望、創傷、焦慮、羞恥、偏執與病態。
「恐懼啊,是會慢慢成長茁壯的喔。」
「恐懼就是快樂。」
「人們想著好可怕、想逃時,內心深處其實在追求著恐懼。」
「要將自己植入他人生命中,效果最好的,就是恐懼。」

它不靠傳統的鬼怪嚇人,也不走血肉模糊的視覺恐怖路線,而是以貼近日常的設定,講那些人們不想承認、卻又存在於心底的「恐懼」。
要不要想像,是你對恐懼唯一能做的選擇,而這部作品,會讓你不自覺想像得更多。
荒謬、變態、過度貼近現實,讓人不寒而慄
故事裡的主角都很普通,有些甚至有點可憐,但隨著劇情推進,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崩壞,那些看似理性的行為,其實是為了掩蓋內心更深層的欲望與恐懼。
我非常喜歡「恐懼」在這部作品裡不是純粹的驚嚇,而是一種變形的親密。恐懼能讓人產生連結,也能成為傷害與入侵的藉口。
這讓每一篇故事都有種瘋到極致的感覺,你不一定能認同角色的行為,但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變成這樣。

後藤雪子的畫風非常適合這類題材。她筆下的角色無論是表情還是肢體都細膩到讓人發毛,即便是與情色有關的場面也不會讓人覺得過於羶腥色。
尤其是當角色表現出壓抑、羞恥、自卑或偏執的瞬間,畫面幾乎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貼近肌膚的壓力感,像是被人用眼神緊緊盯住。

「不要去想像」,但漫畫會逼你一直想下去
有人說恐懼來自想像力,也有人說恐懼其實是人類潛意識中對快感的追求,你越害怕反而越清醒,越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。
而劇情也不吝於在故事中加入一些超現實與惡趣味的安排,讓閱讀當下的整體氛圍更加詭異不安。把那種「貼近現實」的變態感畫的讓人起雞皮疙瘩,每篇看完都讓人不太舒服。

書中直接提出:「恐懼啊,是會慢慢成長茁壯的喔。」
「應對恐怖的方法,就是不要去想像。」
讀者在翻閱每一篇故事時,正是在不斷「想像」,把那些角色的恐懼內化感受得更加強烈。
不只是恐怖,更是「人性畸變」的觀察
我認為這部漫畫真正驚人的地方在於它用「恐懼」這個主題,說出了很多人不敢面對的心理現象。羞恥、創傷、自卑、壓抑、渴望、失控……這些不都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情緒嗎?
原克玄的腳本很聰明,他沒有去鋪陳細節,而是直接放大角色瘋狂的地方,每篇故事的節奏都很快,搭配後藤雪子繪製的漫畫,利用視覺把這些情緒具象化,讓恐懼變的可視化,更加衝擊讀者的內心。

有時候甚至讓人產生一種錯覺:「啊,我好像也會這樣。」
我是不是也曾有過那樣的焦慮?
我會不會也曾不自覺被某些情緒控制?
也許我和這些角色沒有不一樣。(只是沒漫畫裡的角色這麼誇張)
情節看似無厘頭,卻又處處暗藏不安。
總結
《恐懼症》不像傳統恐怖作品那樣提供一種逃避或驚嚇的快感,而是讓讀者看到一些角色很私密、很不堪的心理狀態。
看完的當下會覺得渾身不對勁,但隔天醒來又會忍不住回想書中的內容,這就是《恐懼症》的魔力。


當「恐懼」變成習慣,甚至成為生活的重心時,你還能分清楚什麼是正常、什麼是異常嗎?
最後分享個我偶爾有點瘋狂的狀態。因為我很怕熱,夏天腳又特別容易流汗,所以會穿短褲騎車。但是我每次穿短褲騎車時,我都會有點焦慮。腦中會自動跑出一些可怕的畫面,想像我在路上被撞、或者雷殘,然後整片大腿擦傷流血的樣子。
可能也是因為我剛考到駕照那陣子真的有被撞過,所以那些畫面一直留在腦海裡。
我後來問同事:「我這樣是不是很像被害妄想症?」
同事:「對。」
乾。